易经六十四卦第四卦:蒙卦正解-山水蒙(艮上坎下)
4、第四卦离宫(四世):山水蒙卦(艮上坎下)
山水蒙卦 地位:少阳|人位:老阴|天位:少阴|错卦:泽火革|综卦:水雷屯|交互卦:地雷复
序卦传;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zhì)也。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噬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子夏易传;山下有險,而止,昧於所從,蒙也。夫知昧而求決者,通之道也。決而當於時,適於中道,乃行也。亨,蒙之理,非求我也,求我,蒙不能明也。待蒙求我,志應而後發也,告者精意而上請也,初志乎決剛中,求辨於理,故來告也。至於再三,則或多矣,瀆蒙者也。其肯告乎蒙者,無知也。以其不知以養其所知,亨。蒙之道乃聖功利而正者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水泉出,而未通止所也。德不博不能及於物,淺學之蒙也。君子以之克己而果行,廣學以育德而後能通也。
蒙.艮上.坎下
程传:《蒙·序卦》:“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屯者物之始生,物始生稚小,蒙昧未发,蒙所以次屯也。为卦艮上坎下,艮为山为止,坎为水为险,山下有险,遇险而止,英知所之,蒙之象也。水必行之物,始出未有所之,故为蒙。及其进则为“亨”义。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朱熹:艮,亦三画卦之名。一阳止于二阴之上,故其德为止,其象为山。“蒙”,昧也。物生之初,蒙昧未明也。其卦以坎遇艮,山下有险,蒙之地也。内险外止,蒙之意也。故其名为《蒙》。“亨”以下,占辞也。九二内卦之主,以刚居中,能发人之蒙者,而与六五阴阳相应,故遇此卦者有亨道也。“我”,二也;“童蒙”,幼稚而蒙昧,谓五也。筮者明,则人当求我而其亨在人;筮者暗,则我当求人而亨在我。人求我者,当视其可否而应之;我求人者,当致其精一而扣之。而明者之养蒙,与蒙者之自养,又皆利于以正也。
程传:“蒙”有开发之理,亨之义也。卦才时中,乃致亨之道。六五为《蒙》之主,而九二“发蒙”者也。“我”谓二也,二非《蒙》主,五既顺巽于二,二乃“发蒙”者也,故主二而言。“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五居尊位,有柔顺之德,而(方)声在童蒙,与二为正应、而中德又同,能用二之道以发其蒙也。二以刚中之德在下,为君所信向,当以道自守,待君至诚求己而后应之,则能用其道。匪我求于童蒙,乃童蒙来求于我也。“筮”,占决也。“初筮告”,谓至诚一意以求己则告之,再三则渎慢矣,故不告也。发蒙之道,利以贞正,又二虽刚中,然居阴,胡宜有戒。
《朱子语类》云:人来求我,我则当视其可否而告之,盖视其来求我之发蒙者,有初筮之诚则告之,再三烦渎则不告之也。我求人,则当致其精一以叩之,盖我而求人以发蒙,则当尽初筮之诚,而不可有再三之渎也。
项安世曰:待其求而后教之,由其心相应而不违,致一以导之,则其受命也如响。
胡炳文曰:有天地即有君师,乾坤之后继以《屯》,主震之一阳而曰“利建侯”,君道也;又继以《蒙》,主坎之一阳而曰“童蒙求我”,师道也。君师之道皆利于贞。
俞琰曰:“渎”,与《少仪》“毋渎神”之“渎”同。不告,与《诗·小昱》“我龟既厌,不我告犹”之义同。初筮则其志专一,故告。再三则烦渎,故不告,盖童蒙之求师,与人之求神,其道一也。
林希元曰:童蒙不我求,则无好问愿学之心,安能得其来而使之信?我求而诚或未至,则无专心致志之勤,安能警其惰而使之听?待其我求而发之,则相信之深,一投而即入矣,待其诚至而发之,则求道之切,一启而即通矣。此蒙者所以得亨也。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朱熹:“泉”,水之始出者,必行而有渐也。
程传:“山下出泉”,出而遇险,未有所之,《蒙》之象也。若人蒙穉,未知所适也。君子观《蒙》之象,“以果行育德”,观其出而未能通行,则以果决其所行,观其始出而未有所向,则以养育其明德也。
周子曰:“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则渎矣,“渎则不告”也。“山下出泉”,静而清也。汨则乱,乱不决也。慎哉其唯时中乎!
王宗传曰:不曰“山下有水”,而曰“山下出泉”云者,泉者水之源,所谓纯一而不杂者矣。
真德秀曰:泉之始出也,涓涓之微,壅于沙石,岂能遽达哉!唯其果决必行,虽险不避,故终能流而成川。然使其源之不深,则其行虽果,而易以竭,艮之象山也,其德止也。山唯其静止,故泉源之出者无穷,有止而后有行也。君子观《蒙》之象,果其行如水之必行,育其德如水之有本。
徐几曰:《蒙》而未知所造也,必体坎之刚中,以决果其行而达之。《蒙》而未有所害也,必体艮之静止,以养育其德而成之。
蔡清曰:“果行育德”,是内外动静交相养之道。养《蒙》之道,不外乎此。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译文]蒙卦象征蒙昧:亨通。不是我去求蒙昧的童子,而是蒙昧的童子来求我。初次请问应该回答,对同一问题再三地滥问,那是对先生的亵渎,就不再回答。利于守持正道。(匪:即“非”。筮:音shi,原指用蓍草占问,此处指学童向蒙师问疑求决。)
[提示]指出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
教育为本,中华先民早就认识到了。在六十四卦中,安排为乾、坤之后的第二卦,列于屯卦之后。“屯”为初生,“蒙”为蒙昧。两卦的卦形正好互为颠倒(墓、蠡),构成一对。在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多处于蒙昧状态,开发民智便是首要工作,这就是启蒙教育。蒙卦的中心内容,就是论启蒙之道。
六十四卦的卦与卦之间,是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易经》“七传”中的《序卦传》,就专讲诸卦前后相承的意义。一般说来,反映出事物“相承”和“相反”两种发展变化规律。从卦形上看,每两卦一对,每对不是卦象颠倒(称为“复”,如蒙卦是屯卦卦象的颠倒),就是卦象相反(称为“变”,六爻之阴阳相反,只有四对,如坤卦与乾卦卦象相反)。
蒙卦卦辞首先提出了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蒙昧怎么会亨通呢?难道《易经》提倡“蒙昧主义”吗?(蒙昧亨通,就是指幼年时期正如一张白纸可教可塑。如果是人到成年,顽固不化,那是很费力的事)并非如此,其实是说处在童稚蒙昧状态,只要加以恰当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启蒙,就必然是亨通的。好比一面镜子,它本来是明亮的,但蒙上了尘垢,只需擦去尘垢,就可以恢复它的本体固有的光明。“蒙”——“亨”,蕴含着这样的思想:教育是可以启蒙的;人是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启蒙的。这无疑是十分积极的教育思想,也是指向“亨通”驹十分乐观的教育思想。卦辞中强调“童蒙求我”,“渎则不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当然应该是尊严的。不过,卦辞中所说意不在此。强调“童蒙求我”,实际上是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的重要。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如果没有学习的自觉要求,尽管“我求童蒙”,也无济于事的。所以孔子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蒙、启蒙,首先要启发他向学的愿望啊!一方面“学而不厌”,另一方面“诲人不倦”,这才能志趣相应,共同完成教与学的双向活动。
《易经》往往有深层含义,“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可以理解为要向占筮一样抱着至诚的心。如果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对已经答复过的同一问题再三发问,实际上等于不要先生指教,那就可以不必再回答,所以说,学之道,信为先。要有这样的精神。古人为了决疑,用蓍草向神灵占问凶吉,如果对某事回答是凶,但不合问者心愿。就反复占问,不回答“吉”就没个完,这是对神灵的不信任,或者说是亵渎,神灵就不再回答了。因为这样非但不能决疑,反而增加疑惑。同样,你问先生某事对不对,回答说不对,但你不满意,就再三再四地问,这也是对先生的不信任,也是一种亵渎。这样的态度先生回答他一百遍也没有用,也解决不了他的疑惑。所以不必再回答,先要端正他的态度。孔子曰“举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告诉他一个道理,他不能举一反三.我就不再教他了。”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式,重在启发其领悟。培养其思考。不必一答再答,让他在苦苦思索中领悟要更好些。所以,“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其中既有求学者的态度问题,也有施教者的方法问题。“利贞”二字,在卦爻辞中较常见;这里的“利贞”是对卦辞的总结,也可以视为补充说明。“童蒙求我”也罢,“渎则不告”也罢,这些教育原则都有利于守持正道,也是符合启蒙的规律的。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译文]《彖传》说:蒙昧,犹如山下有险阻,遇险阻则止步不前,这是蒙昧之象。
[提示]用卦象解释卦名。
这里讲卦名的由来,通过上下二体的象征意义来说明。下体是坎,坎为险;上体是艮,艮为山。所以说山下有险,只能止步不前。艮为山,山也有止的含义。因为山巍然不动,性质为止。止则不通,止步不前当然不能通达。通则明,不通则昧(暗)。山下有险为蒙昧之象,就是这样推演出来的。卦名往往是这样,由上下二体的象征意义推演而得。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也养正,圣功也。
[译文]蒙昧可以亨通,由于启蒙者按照亨通的法则行事,这就是灵活适时的中道。不是我去求蒙昧的童子,而是蒙昧的童子来求我,这样双方的志趣才能相应。初次请问给以回答,因为蒙师有阳刚气质,能行中道,有能力发蒙。对同一问题再三地滥问,那是一种亵渎,就不再回答,是说滥问亵渎了启蒙教育。童稚蒙昧的时候,应该涵养纯正无邪的本性,这是圣人施教的功业。
[提示]逐句阐发卦辞之旨。
这里为何提出“刚中”二字?“教不严,师之惰。”施教者须有阳刚气质,才能雷厉风行地推行教育,不容受学者懈怠。同时又应以宽严适宜、灵活适时的中道为准则,才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才能因才施教,无过无不及。所以在卦辞中前面提出“时中”二字,后面又提出“刚中”二字,作为师长的基本修养。从蒙卦六爻看,两阳爻为师长,只有九二刚而居中,能够承担启蒙开智的重任。另一阳爻上九,由于过刚而不中,就失之过严,而缺少灵活变通的精神。卦辞又提出“蒙以养正”四字,而且十分推崇《彖辞》的结尾是解释发挥卦辞最后的“利贞”(利于守持正道)二字,而把“蒙以养正”是视为最大的“正”,最了不起的圣人功业。蒙卦主要是讲“启蒙”、“发蒙”,这里却主张“养蒙”,当然是非同一般的。蒙童虽然处于无知无识的蒙昧状态,但是思想纯洁,天真无邪,此种天性不可失。所以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教育在使之开化增长才智的同时。千万不可斫伤蒙童的质朴天真的本性,相反,应该涵养蒙童所固有的纯正无邪的本性。这就是“养蒙”,这就是“蒙以养正”。这个思想十分深刻,也很有现实意义。试想,如果我们把纯真的儿童教育成了世故的“小大人”,这种教育无疑是失败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并不会失去他的纯正真朴的童心啊!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译文]《象传》说:山下流出泉水,象征蒙昧的开启。君子因此用果敢的行为来培育品德。
[提示]指出启蒙发智应表现为果行育德。
上艮为山之象,下坎为水之象。泉水冲破山石的阻碍而流出,象征蒙昧得到消除,智慧得以开发。人的智慧首先应表现在品德修养上,(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否则就是小人的伎俩而已)所以君子观此象想到要“果行育德”。为此,行动之果决必行要像泉水之流,一往无前;修德之不止不息要如泉;水之出,滔滔不绝。六爻的爻辞则进一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一讨启蒙教育的规律。六爻中二阳四阴,二阳爻为“师”(启蒙者),四阴爻为“蒙”(受教者)。:(蒙,不一定就是指童蒙,可泛指求学者)
易缄;
四、互为覆卦?那就永远解不开蒙!
蒙卦,总卦序第四卦,是由屯卦发展而来的覆卦,因此各爻都有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蒙卦的各爻在屯卦里都有身份,只是屯卦的爻再发展变成了蒙卦。屯卦为体,蒙卦为用,其对应的爻位关系让蒙卦与屯卦有了必然的困果与延续。
有人说蒙与屯互为覆卦,听着有道理毕竟是一正一反排列,因为听着有道理,所以发展到了今天倒成了真理。再听着对的东西,该是错的就是错的。严格意义上说,卦是有排序的,蒙卦是由屯卦发展而来,只能说蒙卦是屯卦的覆卦,而不能说屯卦是蒙卦的覆卦。就好比小河流水是向前的,不可能反着流。又好比人是从小到大成长的,不可能从大到小成长。
乾坤一体排卦爻时,坤卦是逆着乾卦排的,覆卦的意思是也一样,主卦是从阳的角度即乾的角度看,覆卦就是从阴的角度即坤的角度看。
但现在很多人都习惯说互为覆卦,倒好象就真是那么一回事,非也。正因为正反不分,顺逆不分,起点发展不分,因此《易》之神髓于今已所剩无己。
为什么会有覆卦,主卦只能从一个角度看,因此不够完整,覆卦是对主卦的补充、解释或更深层次的分析,是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如果不知覆卦与主卦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十分明确的说,根本就释解不了蒙卦!
我用不同颜色的线来表示两卦各爻之间的对应关系,蒙卦各爻与屯卦各爻完全一样,只是变化了位置,说屯与蒙是乾坤两卦一样是阴阳关系可以,说蒙是屯的后代如乾生坤一样也可以,只是角度不同,对卦之本质之没有任何影响。
先看蒙卦卦辞: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蒙:《易疏》蒙者,微昧暗弱之名。《书·洪范传》蒙,阴暗也。《书·伊训》具训于蒙士。
卦辞挺长不好解,先知道蒙是什么意思就成了,整个卦辞于后总结。暗弱,听着就软绵绵,因此于本卦一定不是指阳,一定是阴,阳为明为刚健,这在《易》中是一定的。
在屯卦最蒙昧的是谁?
上六。
最需要启蒙的也只有他,看不明白情势苦追九五,因此行而无果,我们看蒙卦如何继续演绎屯卦的故事。有蒙昧对应的就有教育启蒙,所认蒙字是双重意思。
我们再看看蒙之爻辞如何说,研究覆卦一定要记住这最重要的一条并保持良好的习惯:覆卦一定要参照主卦对应各爻来解,各爻辞是主卦的必然发展,不然一定走偏甚至全错。《易》卦唯一例外的是渐与归妹两卦,到时我们再细述。
因为各爻身份没变,而且是覆卦,我们就没有必要系统分析各爻了,事还是那件事,我们直接看各爻。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发,启发。刑人,受刑罚的人。说,同脱。桎梏,刑具,脚镣手铐刑。以往,从现在向后。
下卦坎为泉,取象教导,饮水思源嘛。刑人,坎为盗寇,料理盗寇判刑当然合理。坎为陷,取象桎梏。
本卦初六就是屯卦的上六,在屯卦时苦追九五即本卦九二未果。到了本卦,我们终于知道屯之九五即本卦的九二在当时那么复杂的情势下是如何的料理他了。
关起来!干净利索!
明明觉得自己理由充份,非但屯之九五即本卦的九二不要自己,还把自己关起来了,你说他哭不哭——一个涉世不深的小女生。
屯卦九五即本卦九二是够利索,在必须砍断与屯卦六四即本卦六三的关系时果断料理,在屯卦上六即本卦初六死缠着自己的时候果断把他先关起来,别影响自己的正事,先办正事,所有的阻碍全都收拾掉回头再说。
我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历害!有正事!
屯卦九五即本卦九二开启初六的智慧大门的方式,就如用于刑人——犯了罪被关押的人的方法一样,先关起来,再和他讲道理,让他慢慢理解和领悟,最终真正理解并愿意改正,那就如刑人脱掉刑具一样开始新生活。毕竟小女生,小树不修不直溜,先关再讲道理,招不错。不然胡扰蛮缠的是放谁身上也没有办法。
对于初六这样的涉世不深且执着的小女生,不能一味的只谈教育与启发,他还觉得自己有理呢,他如果不听劝任着性子来,就会给本卦九二带来相当的麻烦。屯卦九五即本卦九二已经要去迎亲了,屯卦上六即本卦初六却穷追不舍,如果一路跟到屯卦六二即本卦的六五处,这可真有热闹看了,九五迎亲起码也得正人君子一般吧,结果呢,这样一折腾,自己那点丑事一定是天下皆知了,天子的脸面何在啊?屯卦九五即本卦九二一定会痛悔当时没用干净利落的方式阻止屯卦上六即本卦初六之行为,这就是以往,即任其发展,任其发展必给自己带来痛悔,更严重的也许是给自己带来耻辱。吝与悔的意思差不多,但吝的程度要比悔重得多。但从文字上表示出来的意思差不多,我于此提醒一下。我们在前面曾仔细释解过二字的差别,于此就不多说了。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包:《说文》象人怀妊。已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始子。克,《说文》肩也。《徐曰》肩,任也。任者,又负荷之名也。能胜此物谓之克也。
九二呢,包容了初六的蒙昧,你别和我扯了,我和你说不清,我也不想把你怎么着,先关着,好吃好喝待在里面,我办完事再说。在九二看来,我可以理解你,但不能扰我大事,所以把你先关起来,九二这样做是吉祥的,毕竟天子之迎娶可以上升到国家大事的级别,怎能被一个小女子干扰了。纳妇指的就是将屯卦六二本卦六五娶回宫中,这样做也是吉祥的,毕竟自乾坤始就是正应,于坤卦时就已定了性是黄裳,是正配,而且本卦六二一直守身如玉,这样的女人不要才真是笨男人。
子克家,子是本卦九二就是屯卦九五,再向前推至乾也是九五,当时我们定性,九五天之子也,子就是天子的意思,所有阳爻自乾而出,就爻的起源看,自也是乾之子,乾为天为父,十分明确,本爻就是飞龙在天的乾卦九五。九二作为天子,已经能够分清事情的大小轻重,通过料理与女人间的事情,已经表现出他治国的才能,这就是子克家,天子的家自然是天下。
于此再说一下《易》被讹传了三千年的另一个问题,很多很多书一看五爻就是君位、帝位、尊位,实则非也,君可以是五爻,也可以是四爻,或是说任何爻都有可能,甚至君去世了就下卦了。比如本卦,就是九二爻是君,如果硬说六五爻为君显然就弄错了,这样的人也许真的需要发蒙才能说桎梏了。
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夫,《说文》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丈夫也,从穴一。从一大则为天。从大一则为夫。《礼·郊特牲》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金,于《易》中特指为帝王色。躬,身体,指自己。
女象取自互卦坤,坤为妇。躬象也取自互卦坤,坤为腹,为躬。
六三爻的金夫也是史来争论的问题,各种解释多如牛毛,却未见与屯卦对应来解的。本卦六三就是屯卦的六四,其金夫自是指的本卦九二即屯卦的九五。
勿用娶女也是被争论了许久的问题,大体都和结婚有关系,但也鲜见定性的说法。勿用娶女指的是不要娶已经从人或是已经嫁过人的女人,勿用娶女指的就是本卦六三即屯卦六四,一目了然。“勿用娶女”的完整意思应该是“娶女勿用已从过别人的女人”
金是帝王专用色,金夫就是有帝王专用色的人,自然就是天子,自然就是本卦九二即屯卦九五。
六三在屯卦时看到了九五为君,自己的正应屯卦初九还小不懂事,因此见了屯卦九五这个金夫就和丢了魂一样忘了自己还有正应弃之不顾而上杆子与之媾和,媾和的结果当然是不会有长远的收获。正应终是正应,在乾坤生屯时就已经排好了的,是必须遵守的,不遵守自是没有长远的收获。
到了本卦本爻,我们起码明白了一件事,就是本卦六三在屯卦六四时与帝王鬼混,本爻是主动的,并非被强迫。同时九五也是有诱惑性的,而六四又难以把持自己。金夫,起码让人想起一个词,金枪不倒。而在坤卦时本爻是六四,显然比六五年轻,坤道即妇道也比六五略逊一筹,于是和本卦九二即屯卦九五一拍即合。
六四:困蒙,吝。
六四是屯卦的六三,就是君子几不如舍的那一位。他也糊涂了,被困于蒙昧之中,想不明白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为什么屯之九五用六四而屯六二?
屯之九五为何把上六关起来?
为何六二守身如玉?
六四也是阴爻,不能总是想不明白,当好机会出现时,因为蒙昧不敢出手让机会从手中流走那就真该顿足痛悔了,如果自己认为是好机会其实不是好机会时出手则更会痛悔。
事实是,六四终于想明白了,在屯至咸再至遁的过程当中,六四看出了本卦上九与六三即屯卦初九与六四的不和谐,直执而大胆的开始追求本卦上九,再向后发展终有好结果。于此我们看出,吝的原因是蒙。我们在前面反复强调吉凶悔吝都是有所指的并有条件的,一定要注意,因此爻之断语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样去做是吝,那样做可能就是吉。
六五:童蒙,吉。
六五是屯卦的六二,屯之九五即本卦之九二与屯之六四即本卦的六三天天鬼混在一起,而六五却傻乎乎如孩童般守贞如玉并天真的等屯卦九五即本卦九二来娶自己,如小童一般天真蒙昧,六五这样做是吉祥的,终于等来了屯卦九五即本卦二的迎娶。如果本卦六五和上九因承乘的关系搞到了一起,帝自是不会来迎,起码是吝。所以蒙也不全是不好,真是难得糊涂,如果过份在意以前的事,本爻的断语一下不会是吉,等来了天子迎娶自然当吉论,放在谁家也一定是吉,是一件相当有荣誉的事情。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上九就是屯卦的初九,屯卦六四即本卦六三与屯卦九五即本卦九二之间的不洁行为不敢说已天下人皆知,但本卦上九即屯卦初九一定已经知道了。他当然起欢守身如玉本卦的六五即屯卦的六二,又有几个男人喜欢把乱性的女人娶进门当太太呢?于是他就用这件事来开导本卦的六五即屯卦的六二。其开导自也夹着自己的私心,开导成功六二就可能跟了自己,这么一个守身如玉的女人哪个男人不想要呢?开导不成,自己也是名正言顺,说到哪都是一身正气。
别嫁天子了,你看他天天做的都是啥事呢?
他的这些想法本爻给了结论,如果想占有本卦的六五,是没有收获的,因为六五童蒙,是别人的女人,这是乾坤生屯时就定好的,因此你说啥也没用,人家根本不听,此为不利为寇,就是说如果想抢别人的东西,一定没有收获。
利御寇,就是在屯卦六四即本卦六三来嫁自己的时候,把这事说出来,无论自己纳与不纳这个女人都是自己主动,这就是利御寇,寇就是本卦六三主动来找自己。在这样的情势下自己占主动,所以有收获。寇者,取象互卦坎,本卦六三即屯卦六四也。寇还有一层意思,本卦六三在屯卦为六四,抢走了属于本卦六五即屯卦六二的九五,于本卦又想来抢走自己,这就是上九真实的想法和对本卦六三即屯卦六四的真实评价。上九对六五与六三都是击蒙,但有利与不利即有无收获的差别。
有了主卦与覆卦的因果关系,解爻辞时针对性就强得多了,没有必要牵强附会,一会讲道理,一会又讲情节,一会又有讲道德,讲不清时就正人君子般的讲圣贤。《易》就是用情节与故事讲道理,把事情讲清楚道理也就出来了。
最后总结一下卦辞: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童,《疏》谓蒙稚,小之称。匪同非,筮:《广韵》龟曰卜,蓍(shī)曰筮。
蒙,亨;蒙昧与启蒙是通畅的,蒙昧指的是六五,虽蒙终为君所纳;蒙昧被启蒙指的是初六。
童蒙者,本卦初六即屯卦上六也,本卦初六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问君,你为什么不要我,而偏要纳本卦六五即屯卦六二呢?你为什么都能要本卦的六三即屯卦的六四而不要我?你为什么要屯卦的六二即本卦的六五而不要我?你一定要和我说清楚!
君呢,即是本卦的九二,初筮告,君觉得第一次初六质问自己时已经和他讲清楚了,而初六呢,觉得他说的根本就不是那么回子事!君一看和这混人说不清楚,再解释也没用,这就是再三渎,再三是又一次再一次的意思,反复解释。渎则不告,说不清楚就不说了,先关起来再说,等办完正事再来和他慢慢解释,于是就有了本卦初爻: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初筮告,再三渎,都是类比,上六就和这样的人是一样的。
利贞的意思就是有收获,一个男人,永远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且要一直这样坚持下去,一定有收获。
本卦辞通译为:教导人远离蒙昧是通畅的,前提是并非我主动要去开导如小童般蒙昧的人,而是他有这个需求让我我帮助他开导他。教导人远离蒙昧就如筮卜一样,把原因和结果告诉他。如果他不信或是不懂而反来复去的问,就如筮时不信第一结果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复测,这样就亵渎了神灵。这样的人就不用再开导了,何必在这样的人身上浪费时间呢?这样想这样做才会有收获。这样的释解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是所谓的就卦辞解卦辞,空洞啊。
乾坤为《易》卦后天开山之祖,为第一代,那么屯就是第二代,蒙就是第三代,自二代起后天卦已经形成,这四个卦是没有暗爻的,卦上皆明爻。
我们也可以说乾为第一代,坤为第二代,屯为第三代,蒙为第四代;我们也可以说乾坤是一代,屯蒙是一代,阴阳相对,怎么说都可以,只是角度不一样,对《易》卦宗族谱的本质没有影响。
屯蒙两卦刚出山就进入了漫长的休眠期,直至上经结束也没有动静。屯作为乾坤“长子”,一直被《易》大畜之以期才堪大用,终于在下经又有了生命力,发展出了整个下经各卦。而其“弟”(称妹亦可)需卦,在其后出生,却先于他发展出了自需卦以后的上经所有卦。就让屯蒙两卦先休息,先静养,我们于下经时再续写屯卦发展的波澜壮阔。
我真诚希望,本了本篇结束,所有看到本书的人能真正理解第一章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第一章作为基础,越向后看就越吃力,这也是我为何没有直接释卦,而与诸君一同先筑基的原因。
我还希望自本篇两卦明白两件事:
第一,各爻的爻辞并非讲的就是这个爻的事,讲其他爻的事经常有,各爻爻辞并不完全是以第一人称出现的,也许是第二,也许是第三人称,也许第一、第二、第三人称都有。
第二,卦辞是对所有爻在卦中表现的总结,一定能够找得出针对哪个爻的,一定不是空谈,一定是有事实依据的。
邵子<观物篇>
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
运动的极致是太阳,从静止开始运动是小阳,安静的极致是太阴,从运动渐渐静止是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错是天的全部本体。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错是地的全部本体。
译者语:天地各有动静,天两仪发展成天四象日月星晨,而地两仪发展地四象,分别称为天四象和地四象水火土石。日月星晨水火土石就是先天八象。
天两仪与地两仪是独立发展的,非太极一得一与一得二之两仪
邵子<观物外篇>:体者八变,用者六变。是以八卦之象,不易者四,反易者二,以六卦变而成八也。
编号搜索: |